你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让科普读物的翅膀硬起来

  • 更新时间:2019-03-18 02:17:27
  • 编辑:熊小妹
  • 浏览次数:100

如何让科普读物的翅膀硬起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些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别必亮和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富康年,就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到科普的重要性,并分别提出了《从制度保障着手进一步重视科普工作的建议》《关于鼓励科学家创作科普读物的建议》和《关于加强扶持科普期刊发展的建议》。

 

原创科普读物少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全民科学普及、科学素养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富康年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普读物,如华罗庚的《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张玺的《我国的贝类》等。然而,今天的图书市场上,科普图书创作出版却出现了不少问题,科普期刊发展也缺少足够的重视和扶持。

别必亮将科普图书的问题总结为“五多五少”:国外引进多,国内原创相对较少;知识介绍多,精神传播少;因袭过往内容多,关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知识少;跟风出版多,自主品牌少;少儿读物偏多,成年人的读物较少。


“你看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出版协会等4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2018年上半年30本优秀科普图书中,引进图书多达18本,本土产品仅12本。”别必亮说,以少儿百科类图书为例,来自不同出版社、不同作者的市场产品有20多种,内容陈旧,缺乏创新,高度雷同。有的作者和出版社在利益驱动下,出版的科普图书粗制滥造,给我国科普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

重视发展科普人才

为什么会出现科普图书的“五多五少”?在别必亮看来,关键原因在于作者队伍素质还不够高。


别必亮说:“在我国,进行科普创作的主要是科普作家,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相关领域也有一定了解,但是,与科学家相比,还是缺乏真实的研究体验,难以切身感受研究中的智慧与精神,难以深刻领会科学世界的奥秘,因而难以真正描绘出科学之美。”


“科学家写科普读物是最佳选择,但目前极少有科学家从事科普图书写作或其他科普教育的工作。”别必亮谈道,学术圈没有多少人愿意做科普,甚至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创作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没有“含金量”,不能得到所在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别必亮建议改革评价机制,鼓励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创作。建议政府制定配套政策并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指导高校及科研院所改革工作评价体系,将科普作品纳入绩效考核中,鼓励一流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改变科普创作不被认可、不算科研成果的状况。


针对科技期刊的科普人才困境,富康年则建议相关部门制订专项培训计划和设立资金,重点培养科普创作人才和科普媒体人才,“同时鼓励期刊出版单位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联合开展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我国科普事业未来发展积蓄新能量”。

 

优化出版资源配置

富康年和别必亮都期待着国家能提高对科普读物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优化出版资源配置。


富康年希望相关部门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科普期刊发展纳入到相关战略规划,为科普期刊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政策保障。富康年说:“如国家相关部门和人民团体目前对学术期刊和科普图书都有相应政策、资金的扶持,对科普期刊也应有相应政策和资金支持。”


富康年建议,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优化出版资源配置,鼓励大中型出版企业联合“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积极创办“一流学科”学术期刊和全媒体科普期刊。“我们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广泛传播力、强劲竞争力的新型全媒体科普期刊,让优质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建设,为创新型国家战略提供知识支撑。”


“出版社应增强创新意识,推动优秀科普图书出版发行。出版社要细分科普图书阅读对象,为不同年龄段读者策划适合的科普读物。编辑要转变传统观念,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确保胜任优秀科普作品的遴选与编辑工作。”别必亮说,要鼓励出版社从自身优势出发,制订优秀科普图书出版专项资助计划,为优秀科普图书创作解除后顾之忧。还要利用“互联网+”做好全媒体的营销宣传,扩大科普读物的市场影响力。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